说起“拜天地”,有着请天地为证的重大含义。古代的皇帝有到泰山祭天和拜地的活动,北京的天坛和地坛是明清皇帝祭天和拜地的地方。在中国古代,婚娶也要“拜天地”,以至于“拜天地”成为“婚礼”的常用说法。
一、婚礼为礼之本的来龙去脉
据《通典·礼典》记载,上古时期,伏羲制嫁娶之礼。到西周,《礼记》详细地记述了婚姻礼仪,“天地合,而后万物兴焉。夫婚礼,万世之始也。”天地相配合,万物就产生了。男女行婚礼,则是子孙后代的开始。“故曰:婚礼者,礼之本也。” 婚礼是所有礼仪的根本。
古人认为,“男女有别,而后夫妇有义;夫妇有义,而后父子有亲;父子有亲,而后君臣有正。”夫妇之义是父子之亲、君臣有正确关系的基础。因此从婚约到婚礼都相当郑重。并说,“婚礼者,礼之本也。”婚礼是礼仪的根本。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单元,婚姻是家庭的开始,婚礼是家风家教的起点,也是男女双方家庭建立新的姻亲关系、形成新的亲朋社会关系的起点。
早在二、三千年前西周周公制礼后,结婚就有了正式而郑重的仪规,即“六礼”(纳彩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)。纳彩,即男方通过媒人前往中意的女方家,征求意见。问名,即如果女方同意,媒人要代男方询问未婚女子的生辰八字,询问女子母亲的姓氏,这是因为当时同姓不结婚。纳吉,至经过占卜未婚男女的生辰八字,如何相合,就可以定下婚姻。纳征,即男方送聘礼到女方家。请期,男方占卜合适的结婚日期,并征得女方的同意。亲迎,即男子亲自去女方家迎娶。礼数是意义的外在体现。
日本皇室从订婚到结婚,至今沿袭“纳采之仪”、“告期之仪”、“拜谒之仪”、“朝见之仪”等一系列程序,其实也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礼数。
二、“天作之合”的真正含义
现代人一提到“天作之合”,便以为是天意安排的“美满婚姻”,而“美满”一词也被赋予了全新的现代含义,比如男女平等,有房有车,两个独立个体的联结而非附属关系,重视丁克自由,结束不幸福的婚姻不是失败而是一种勇气,等等。而几千年来,历朝历代都将婚姻视为大事,视为稳定的情感支持、家庭血脉承传、社会代际文化传统传承、增强社会稳定性和秩序感的根基。
“六礼”的具体礼节有繁有简,但各朝各代基本上一直延续下来。其中,在成婚之际男女双方第一个仪式,也是最重要的仪式,就是“拜天地”:天地见证,夫妇二人从此相互讲恩重义,共同面对婚姻中所出现的甜酸苦辣、富贵贫贱,携手到老,至死忠贞。只有兑现承诺的男女,才能在姻缘中白首偕老,称得起“天作之合”。为什么呢?
无缘不成姻。但缘分不一定都是善缘或恶缘。明末清初作家冯梦龙的《警世通言》(1624年)中讲:“不是冤家不聚头,冤家相聚几时休。”没有业力因果的人即便见了面也会视而不见、毫无感觉,而有业力因缘的人则无可避免地会相见、互动;因缘中不仅有相亲相爱,报恩还债,也有冤冤相报。姻缘即因缘,上天让“冤家”在婚姻中化解因缘,此处才是“天作之合”的深层含义。
1. 北宋刘庭式信守婚约的故事
北宋时的齐地人刘庭式,为人正直,心胸坦荡,信守承诺,表里如一。他在青年时,经人介绍与一同乡女子约定下终身,两家经媒人撮合达成婚约。准备过几年送聘礼迎娶过门,结成百年夫妻。
后来刘庭式应试金榜题名,中了举人,可恰在这时,他的未婚妻却因为患病,两眼都失明了,多方医治无效,竟然成为一个盲女。女家是一个农耕之家,家里很穷,又无权无势,哪敢再提起女儿的婚事。那女子经常是以泪洗面,悲叹自己的命运不济,更难免担心已定下的婚约难保。
未过门妻子的身体变故当然也传到刘庭式的耳朵里。有人规劝他不要迎娶那农家盲女,以免误了自己的终身大事,毁了自己的一生幸福。刘庭式笑着说:“我的心已经许配给她了。虽然她两眼瞎了,怎能违背我当初的本心呢。”最后仍旧迎娶了盲女,并和她相扶相搀、相濡以沫,共同生活到白头偕老,被人们传为千古佳话,刘庭式也当然被人们奉为信守承诺、遵守婚约的楷模。
用“天作之合”的眼光看,刘庭式前世可能欠了那女子的恩情,这一世是来报恩的。他做到了,因此二人的“天作之合”也达成了圆满的结局。
2.清代秦簪园成全他人婚约的故事
清代江苏嘉定秦簪园先生为举人时,妻子病故,续娶一女。新婚之夜,女子悲啼不止。问其缘由,女子说:“我幼时许配邻村李家的儿子,父母嫌李家贫穷,逼李家休婚,迫我改嫁。我思念自己身易二姓,有悖妇道,所以痛心悲伤。”
秦听后悚然心惊,说:“怎不早说,差点让我铸成大错!”于是他退出洞房,叫仆人去找李家儿子。李子来到后,秦说明情况,又说:“今夜良宵,你俩可在寒舍成亲。”并把所有娶亲钱物悉数都赠与了他们。二人感激涕零,不知说什么好,只是不停的磕头道谢。秦簪园退婚成全他人的事迹,在当时人人称道。乾隆二十八年,岁在癸未,秦簪园考中进士。庭试时,钦点状元,大魁天下。
秦簪园非但没有趁人之危,还尊重并成全了那女子先前的婚约。这种君子之德、积善之举,与他后来考中进士、被钦点状元不无关系。
三.礼数并不“封建”
孔子在《礼记》讲到,“民之所由生,礼为大。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明也,非礼无以辨君臣、上下、长幼之位也,非礼无以别男女、父子、兄弟之亲、婚姻疏数之交也。”百姓能够有安定的生活,以礼为尊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——没有礼数,人们就不会谦卑地敬畏天地神明,没有礼数,就无法分辨君臣、上下、长幼的尊卑,没有礼数,就不能融洽男女、父子、兄弟、婚姻的关系。
有人认为,尊卑不是等级观念吗?这不是封建观念吗?其实阴阳尊卑是维持天地运行的天道。正如一年中有四季的正常轮转,乐曲中有高中低音的搭配融合,天地阴阳本身就是尊卑之分的体现:天为尊,地为卑;阳为尊,阴为卑;昼为尊,夜为卑。如果这种秩序错乱了,没有地只有天,没有阴只有阳,没有夜只有昼,春夏秋冬随机打乱,人人都是国王没有百姓,人人都是老师没有学生,那就不“封建”了吗?混沌和杂乱无章并非文明的体现。
其实“封建”一词最早的出处是《诗经·商颂·殷武》:“命于下国,封建厥福”,指代商王朝册封本族和异族方国诸侯的行为,分封土地、建制诸侯国,即“封土建邦”之意,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,没有贬义。历史不到250年的美国采取了联邦制,这能否看作建立在民主公民意识上的“分邦建国”制度呢?区别在于有自治权的州长不是由总统任命的本族或异国诸侯,而是产生于经宪法规定的民主选举。
礼是顺应天地人三道的伦理,遵之可使社会稳定地运转。婚姻之礼是男女礼节中的大礼,也应顺应天地之道来安排和实现。至于现代人把婚礼当成炫耀和虚荣的借口,甚至为了面子不惜破坏未来家庭的经济基础,那只能说是现代商业炒作和现代人失去传统价值理念的结果。
(未完,待续)